字典/DICTIONARY/DICTIONNAIRE

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

王氏宗祠

王氏宗祠-台南市北區佑民街111號





宗祠來源

宗祠習慣上稱祠堂,是供奉祖先神主,進行祭祀的場所,被視為宗族的象徵。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。上古時代,士大夫不敢建宗廟,宗廟為天子專有。後來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: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、曾、祖、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。初立祠堂時,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。 清代,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,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。祠堂中的主祭——宗子,相當於天子;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,相當於丞相;宗正、宗直,相當於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。宗祠體現了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。

宗祠,又稱宗廟、祖祠、祖厝、祠堂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、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,又是從事家族宣傳、執行族規家法、議事宴飲的地方。民間建造家族祠堂,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。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,便是建于唐末。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,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(1032年)。到南宋,莆田林氏“建先祠”,“置祭產”。(宋濂《宋文憲公全集》卷十二)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,始築於元代。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,則在明清兩代。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,族眾日益增多,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,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。

為了維護祠堂的神聖和莊嚴,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,福建民間各家族對之都有一套管理規則。強宗大族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。福州一些祠堂還規定每年按家居住址,每家出1人,一屆8年選4人,輪流管理祠堂,這些人俗稱 “當家頭”。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。長樂曾氏家族規定:“一宗祠內外,不准私放畜類,以及不准夏秋曬穀,至於乘涼寢睡等事。違者罰錢一千文,充祠公有;若再抗罰,族房齊集,呈官究治。一祠堂內外,凡有安囤家私柴草,即在祠前焚化示眾。”(長樂《感恩村曾氏族譜》宗祠規條)有的家族還規定,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公罰。婦女兒童不得隨意入祠,族人蓋房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,尤其是一些有損于家族道德的行為,如行竊、賭博、吸毒等皆是祠堂的嚴厲規定的禁條。

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“風水,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,將舊房改建成祠堂;一些家族建宅時,往往先建祠堂。閩北一些單姓小村落,無力籌建大祠堂,便在村前選址設牌位,供祖先。祠堂一般多位於正寢(前堂)東側,講究的有三間二外門。正大門平常不開,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議大事時開啟。正廳外,有儲藏祭器、遺書的小房子,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群。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,正廳內設4個龕(也有8-10個龕者),龕中置一個櫃,內藏祖宗牌位(稱“神主牌”),4龕神位依次為高祖考、高祖妣和考、妣的官位、姓名字型大小。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,用以擺放祭品。一些宗祠裏,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貼張紅紙在柱上,上書 ×××長子(或次子等)、取名×××,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。如今閩南一些祠堂大廳正中大木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,已被各主遺像所取代。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(不屬夭折)者,其遺像可入祖廳正堂。惠安崇武一帶,幾乎所有宗祠廳堂的龍壁都貼有符篆、“金箔”及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、尺、剪刀、雙喜等圖,用以鎮宅。符篆多書“北方玄武大神鎮宅”、“西方白虎大神鎮宅”、“東方青龍大神鎮宅”、“南方朱雀大神鎮宅”等。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,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。族人去世,則送香灰入祠。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,必先到祠堂祭拜,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,以示不忘根本。

為了維護祠堂的神聖和莊嚴,保持祠堂的整潔和香火有期,福建民間各家族對之都有一套管理規則。強宗大族專設祠堂司事和祠丁來負責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灑掃上香。福州一些祠堂還規定每年按家居住址,每家出1人,一屆8年選4人,輪流管理祠堂,這些人俗稱“當家頭”。族人不允許有損害祠堂的行為。長樂曾氏家族規定:“一宗祠內外,不准私放畜類,以及不准夏秋曬穀,至於乘涼寢睡等事。違者罰錢一千文,充祠公有;若再抗罰,族房齊集,呈官究治。一祠堂內外,凡有安囤家私柴草,即在祠前焚化示眾。”(長樂《感恩村曾氏族譜》宗祠規條)有的家族還規定,族人損壞祠堂物件必須賠償公罰。婦女兒童不得隨意入祠,族人蓋房不得有礙祠堂風水等,尤其是一些有損于家族道德的行為,如行竊、賭博、吸毒等皆是祠堂的嚴厲規定的禁條。

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“風水,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,將舊房改建成祠堂;一些家族建宅時,往往先建祠堂。閩北一些單姓小村落,無力籌建大祠堂,便在村前選址設牌位,供祖先。祠堂一般多位於正寢(前堂)東側,講究的有三間二外門。正大門平常不開,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議大事時開啟。正廳外,有儲藏祭器、遺書的小房子,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群。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,正廳內設4個龕(也有8-10個龕者),龕中置一個櫃,內藏祖宗牌位(稱“神主牌”),4龕神位依次為高祖考、高祖妣和考、妣的官位、姓名字型大小。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,用以擺放祭品。一些宗祠裏,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貼張紅紙在柱上,上書×××長子(或次子等)、取名×××,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。如今閩南一些祠堂大廳正中大木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,已被各主遺像所取代。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(不屬夭折)者,其遺像可入祖廳正堂。惠安崇武一帶,幾乎所有宗祠廳堂的龍壁都貼有符篆、“金箔”及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、尺、剪刀、雙喜等圖,用以鎮宅。符篆多書“北方玄武大神鎮宅”、“西方白虎大神鎮宅”、“東方青龍大神鎮宅”、“南方朱雀大神鎮宅”等。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,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。族人去世,則送香灰入祠。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,必先到祠堂祭拜,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,以示不忘根本。


王氏宗祠


因大門深鎖,我們先去拜訪其旁邊的住戶,徵求其同意,原以為是王氏子孫居住,沒想到是租的,且出租已久。徵其同意,經過室內彎彎曲曲的走廊後,竟然通得宗祠內部,原來旁邊的住戶為原宗祠之側廂房,且經過寬50公分的狹小走道,突見宗祠前廣場,只能說是豁然開朗阿!


祠堂邊,有旗幟、球,以及保留傳統工法,不加一根釘子製成的桌椅,在裡頭,不自覺就會興起一陣肅穆感,面對眾多先祖生靈,可曾想過以往的繁華榮耀到了今天,已是大門深鎖,子孫不知何處,祠堂兩側廂房竟各作長向打通,使門口面對大馬路作為租賃之用?唯一可供評鑑,留給世人的,只有為象徵期富貴崇高的工具--建物本身。而柱上的點點粉光、地上的粗石以及頂上的片片屋瓦就像是讓歲月蒙上了一層紗,紗下的尊卑榮辱、恩怨情仇讓人好奇探究,卻也令人感嘆滄海桑田、物竟遷移,不勝唏噓。


為了修復並保留傳統建築,內部目前有些結構補強,使用鋼材先做一些斜稱的固定,看得出在做歷史建築的維護,不過有點好奇的是,斑駁脫落的木柱是要如何修復?此外,每件元素(柱礎、身、門高、廊寬)都有一定的比例甚至是位置,使其每個框景都像是一幅畫,要如何修?是否還有能造傳統建築的老師傅?孫全文教授曾提到許多在修復古蹟時因為找不到會做的師傅,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看著不對的工法繼續進行。結構補強不難,畢竟全部只有一層樓,且基本上為承重牆,但細部做法能復原或保存到什麼樣的地步,甚或讓它萎靡坍塌,只留下一片地基供人回想,就如同王氏家族之興衰?這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。再者,看到地上的磚石堆及廂房兩旁前防火巷加蓋的廢棄衛生設備,更連結到宗祠右側正在興建的里民活動中心,讓人不禁思索這棟建物將來在此社區的定位與意義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